荒野保護協會台北總會  汐湖首頁 定點記錄  荒野記行   定點觀察   炫蜂團  蜂言蜂語    
 
      【內溝人文介紹】∼文:張莉萍 整理撰文

【一、平埔族時期:凱達格蘭族 與自然和諧相處

 2千多萬年前,內溝此地還是沉在海底的,後來因板塊運動使內溝逐漸壟起,所以才
 形成眼前所看到的一片山丘河谷。

 在人類還沒出現前,此處盡是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成為最真實的內溝原住民。

 凱達格蘭族的先民隨著基隆河進入台北盆地居住,其中里族社來到內湖一帶,沿著
 河岸居住。因為要防範水患,里族社的房子下方都是用枝柱架高,他們的生活起居
 都是運用自然的物資。   

 以往河流中蘊藏著魚蝦貝類,里族社人只要運用竹簍,就能撈捕到豐富的水產。而
 內溝山就是里族社人的獵場,他們用竹箭捕獵梅花鹿或其他野生動物。另外他們也
 會到山區進行遊耕,他們會選一小處較為隔離的樹林或草叢,將此區小心翼翼地放
 火燒盡後,燒完的灰燼可做為後續農耕的天然肥料,而里族社人就將這塊清理出來
 的地方耕種山芋等農產,當該區地力用盡,再選擇其他區塊進行開墾,這就是所謂
 的「遊耕」方式。   

 里族社曾在此地善用大自然的資源,過著安逸的生活,還會駕獨木舟載著山產(如鹿
 皮)等物資,溯著基隆河與其他地區的漢人進行交易。

 

【二、漢人開墾到民國:漢人來到 土地擁有權洗牌 大肆開發運用自然資源

 後來大約清朝時期漢人來到內湖進行開墾,至於內湖山區仍是凱達格蘭族的活動範
 圍。

 一開始漢人租用里族社的土地做開墾,繳納收成的農產當作租金,但漢人覬覦著里
 族社所擁有的廣大山林,便以各種手法拐騙里族社的土地。

 如漢人善於飼養雞鴨,鴨蛋對不懂畜牧的里族社人而言,宛如世間之美味,所以漢
 人就狡詐地用鴨蛋來和里族社人換取土地。

 另外像拐騙不識字的里族社人畫押地契,而將土地偷天換日的轉到漢人手下,也是
 常有的事。關於此時期所留下的歷史見証,內溝山區的山主祠就是一例。

 後來漢人發現到內溝山區一帶藏有豐富的煤礦,雖然清朝初期嚴禁開採煤礦,官府
 還廣為散佈開採煤礦將破壞風水龍脈的謠言,但是英國來到台灣探勘已注意到這豐
 富的礦產,所以幾經戰爭及施壓下,清朝官府才開放採礦,到日本統治時期更積極
 開採煤礦。

 此後基隆河流域只要蘊藏煤礦的山區,都開始大肆開挖,而內溝山區也因多處礦坑
 的經營,而逐漸人聲鼎沸,開始熱鬧起來。

 台灣的煤礦從民國30年起開始蓬勃發展,民國52-56年是最高峰,但是民國58年以後
 各礦便逐漸沒落消失,整體而言,台灣煤礦開採約400年歷史。

 三億年前死了的植物,長年不斷地被塵埃或沖積物掩蓋,慢慢地被埋入地下,於是
 逐漸分解而形成煤。

 內湖的煤礦源於從基隆延深伸過來的兩條炭層,在北方油炭系部份,從內溝東邊過
 來有叭嗹煤礦、還有山下的振豐煤礦。

 至於內湖南邊的煤層是木炭層,從內溝、五分、安泰街的連豐到十四分埤的豐田煤
 礦。開採煤礦是件很大的工程,開採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地面的平水坑和地下的斜坑
 兩種。

 地面的平水坑法一般用於埋藏在較淺層,而且儲量大的煤礦。

 這種方法是用巨大的剷土機,把蓋在煤層上面的地面挖掉,於是暴露出的煤礦就很
 容易開採了,而一般礦坑初期多用此法,但平水坑的採掘年限約10-15年,即將淺層
 的煤礦採盡,就須改採地下的斜坑法。

 斜坑法需要用垂直或傾斜的坑道,將工人送入地下的煤層,以挖掘地下的礦脈。礦
 場常很濕熱,需要有良好的通風和排水設施,因此,地下法是開採深層煤礦不得以
 的辦法。

 台灣的煤礦到後期幾乎都是利用這種方式開採,甚至有些礦坑已挖到海平面以下,
 極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煤氣(瓦斯)爆炸,和岩層坍塌等災變。
  
 內溝山區有「土地公廟多」的特色,是因為在礦坑附近常蓋有土地公廟,民間認為
 挖煤礦是在向土地公討金,在地下生命安全也須仰賴土地公來照顧,所以礦工不管
 入坑上工或出坑下班都習慣到土地公廟合掌一拜,虔誠地感謝土地公賜予平安。

 內溝山區所挖到的煤礦多用台車載出山區,再轉由人力挑炭到河岸轉水運,通常都
 以滬尾(淡水)為主要港口,而部份煤屑在載送過程中不小心掉落河中,日子一久影
 響河流水質,讓河中魚產減少,所以一些船家索性就改行作撈煤洗煤的工作,以養
 活全家老小。

 另外陸運部份,主要是透過鐵路運輸,所以挑夫會走過五分吊橋到南港火車站,再
 由火車將煤炭送到全省各地銷售。

 台煤在光復前的市場有三:1.本省自用 2.輪船用煤 3.外銷煤,尤其以後二者的用量
 需求較大,但後來因煤礦已採盡,加上人工成本高升,所以台煤已被國外進口的煤
 炭所取代,所以往昔熱鬧的礦坑日漸消條,最後不得不走上廢坑之命運,現在只留
 下些許遺址供後人留念。


 至於內溝的其他產業,有農耕、竹編、燒炭、磚瓦等,昔日居民多以聚落群居生活,
 且多善用自然的資源來謀生。

 以農耕來說,內溝山下平地區多是稻田、農田區,內溝溪流入平地並形成一些埤塘(
 如五分埤),豐富的水源不但滋養了人們的生計,也讓許多水鳥來此棲息。

 五分埤原本只是湖邊的一個小湖泊,周圍有八個土墩,所以流入的溪流原被稱為「
 八墩溝」,後來被日本人改稱為「內溝」。

 至於竹編,遍及東湖的聚落都擁有其獨到的手藝,有的專長於編竹帽,有的專長於
 編謝籃、竹簍、竹篩等,手藝之精細,將篩孔編到連芝麻都無法穿孔濾過,而這些
 竹子也是就地取材,在內溝山區還留有許多昔日種植的竹林,竹子對中國人的用途
 極廣,除了吃、用外,以往房子四週種有竹林主要是為了防禦居家安全,而目前東
 湖一帶的傳統竹編手藝已逐漸失傳,而竹林的用途則多轉變為採收竹筍以販售。

 昔稱「火炭坑」則在康樂街164巷,北行約1公里處,此地因生產木炭而得名,而木
 炭是50年代以前的重要民生物資,家家戶戶煮食生火都得仰賴木炭,直到後來被瓦
 斯所取代,燒木炭的行業才逐漸沒落。

 此地附近山區多種植相思樹,相思樹的樹幹因質佳且易薰燒,而製成的木炭燃燒後
 不會產生太多煙或爆烈傷人,所以相思樹是做成木炭的極佳木材。

 此外相思樹的樹幹也常被用作礦坑坑道的樑柱,據說在坑內若聽到相思樹幹嘎嘎作
 響,表示地層正變動中,要趕緊出坑才得以安全,所以相思樹具有安全預警的作用,
 有些老礦工若發覺礦坑樑柱不是採用相思樹,甚至會罷工拒絕下礦坑。

 因基隆河流到內湖段流速較慢,容易淤積泥沙,此處河岸的泥土頗適合用來燒磚瓦,
 所以在五分市場底近基隆河畔,以前建窯以燒磚瓦,也因市場需求萎縮及人工成本
 不合算,所以早已廢窯且拆除。

 至於此地居民以前的重要娛樂就是賽龍舟,每年都會與南港居民比賽拼輸贏,不過
 幾經比賽內湖隊總是輸給南港隊,後來發生爭執雙方大打出手,後來這種兼具強身
 性質及鄉里間聯誼的龍舟比賽就不再舉行了。


【三、近期:人口增多 自然生態唱悲歌

 60年代起,東湖一帶區域大為填平農田,五分埤也變成記憶中的名詞,建商將水放
 光,填土後蓋了大型社區,隨著經濟起飛,人口擴增,各處高樓大廈林立,大量的
 外來人口遷居到東湖,家庭廢水流向內溝溪及週邊溪流,陣陣撲鼻的臭味隨溪水飄
 揚,人們經過溪旁大多掩鼻快步走過。

 台北市政府已在東湖葫蘆洲上從堆倒垃圾山,到建蓋垃圾焚化爐,東湖居民已擁有
 一處既成事實的垃圾掩埋場為鄰,現在台北市政府又打算把內溝山區作為第三垃圾
 掩埋場的預定地,而內溝山一直無悔地全然釋放自然資源來滋養著人們,卻在此刻
 如同被人們背叛般宣判死期。

 內溝山作為垃圾掩埋場,不僅滿山豐富的保育動物不知逃向何處,而前人辛苦走過
 內溝的記憶也將被層層的垃圾所掩埋,未來要瞻仰內溝人文的遺蹟,只能透過字裡
 行間去揣摩體會了。


 讓我們一起來力行環保&垃圾分類,將垃圾有效地減量,來延長目前垃圾掩埋場的
 使用年限,不要讓我們製造的大量垃圾來淹沒一處處生態寶地。讓青山綠水能永保
 安康地與人們和平共處。

     東湖一帶地名沿革表:

民國九年
民國35年
民國57年
民國70年
民國91年
大字
小字
新里族
十四分陂內
大湖村
大湖里
大湖里
大湖里
內溝
內溝村
內溝里
內溝里
內溝里
樂康里
火炭坑
五分村
五分里
東湖里
東湖里
五分
五分里
五分里
十四分
葫洲村
葫洲里
葫洲里
葫洲里
葫蘆洲
 
  SowShiHu  荒野汐湖聯絡處
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